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发言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发表主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8-07-21 浏览次数: 590次

 

  2018年7月21日,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蓬奇出席第二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并发表题为《新时代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介绍》的主题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就新时代如何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暨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工程如何开展做主题发言。

  一、 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这一精神实质,这是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是要培育一个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为目标的良好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起来,明确了社会心态培育的重点内容和社会心理服务的切入点。社会心态是指具有一种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在一定社会发展条件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社会的状态。社会心态的核心要素是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它对社会动态起着信号作用,对社会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对社会运行起着动力作用,对社会稳定起着阀门作用。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反之,则会引发个体、群体对社会的消极、对立,甚至破坏的后果。因此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分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心态出现某些偏差,如失落的社会情绪、失调的社会认知、失衡的社会价值观、失范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是个体乃至群体在某些心理问题上呈现消极趋势,如人际关系信任的衰落、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等。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必须认识到,如果说个体上的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出现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社会工作个案手法和心理学的手段来解决的话,那么,对于在社会层面出现的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问题,就要纳入到社会建设大背景下审慎对待和积极应对。因此,在社会治理也是社会情感的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心理服务不仅要从微观层面促进公民的心理健康,更要从宏观层面着眼于在整个社会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步入到正确轨道上来,培育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社会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三)把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三个层面重点,积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中,社会心理服务是一个新的概念,对此,我们要有新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要对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加以正确引导与控制,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来实现它的目标,也就是个体层面,良好的社会心态是自尊自信,是个体对自我持有积极的评价;人际层面,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理性平和,是客观地看待外在的人和事物,以平衡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积极向上则是对良好心态在社会层面的概括。因此,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社会心态培育的基础,社会心态培育则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必然产物。通过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形成,不仅是社会转型时代背景的需要,也是在新时代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抓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处理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和培育社会心态的关系,加快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必须从国情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社会心理服务是要解决社会心态所发生的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则是指在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过程中有关事物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基础。造成社会心态出现问题,其产生的因素,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做出适应性的创新,让良好的社会心态在我国获得有效的培育,支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行。

  当前最主要的是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理念。就是要针对个体、群体、社会的整体需求,确定社会心理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要真正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从社会整体的心理需求出发,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作用,影响和改善社会心态,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基础。就是要培养一支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支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学者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理论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心理精神卫生工作者队伍、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等的社会心理服务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整合相关专业人才资源,为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保障。就是要制定和完善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设计、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予以保障,需要对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岗位、工作评估等予以明确规定,以保证社会心理服务能够得以科学实施。四是平台。就是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搭建符合我国国情与人民群众需求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面对海量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要聚焦社会心理服务主要内容,利用互联网+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承载能力与工作效能,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作用,促进社会心理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五是核心。就是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细化社会心理服务的工作内容。要围绕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组织单位背景,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保障各年龄和阶层人群的心理健康,满足百姓心理健康的需求,从根本上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六是网络,就是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助力构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心理服务的有效开展,需要整合各方面、各部门的力量,需要构建起以党和政府为主导、相关部门予以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要推动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建构起社区、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单位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

  为了以实际行动响应十九大号召,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多方组织和机构,共同发起“‘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项目。

  项目宗旨是: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高国民心理素质,增强国民心理健康,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文明水平提升与和谐社会建设。

  项目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动员整合科研机构、社会组织、高校、媒体、企业、专家学者等优势力量,采用“互联网+”模式,聚焦心理教育、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工作,搭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且可持续发展的心理服务体系,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项目目标是:在三年内,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合作落地百个城市社区(单位),共同启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心理服务环境构建、心理服务队伍建设、落实服务标准与规范制定、心理服务方案实施等标准化模块服务,打造集系统性、兼容性、开放性、多元化、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形成政府认可、公众信赖、专家认同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示范效应。

  项目内容是: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将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设标准化心理服务阵地。在社区、学校等相关基层组织和单位选取固定地点,建设标准化的“XX社区(单位)心理服务中心”。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阵地,要配备心理服务设备,聘请专业心理人员,为社会大众提供近距离的心理服务工作。在阵地建设上要有明确标准,包括:在阵地布局上,结合社区(单位)的场地实际情况,在形式上划分为办公接待区、个体辅导区和服务档案区三个区域,发挥各自功能;在中心功能布置上,进行统一形象设计,统一装修装饰,统一Logo 墙,统一宣传挂图等,实现项目规划管理;在设施配备上,根据工作开展需要,统一配备办公设施、心理设备、工作软件等;在人员配置上,根据社区心理服务中心的工作规划配备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心理服务督导)、健康心理顾问、心理辅导员和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者。

  (二)建设系统化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根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采用“互联网+”的模式,为社区各类人群提供涵盖教育、咨询、测评、跟踪、预警等功能在内的全面的、系统的大数据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满足大众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大数据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作为综合服务平台涵盖多个心理服务子平台,包括: 1、心理服务网站平台;2、心理服务网校平台;3、心理健康APP平台/小程序;4、心理危机干预系统;5、心理档案管理平台;6、人才培养平台。

  (三)助力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成长。要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在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社会力量作用,协力解决社会心理服务中的相关问题,缓解政府及相关领导部门的工作及管理压力。项目要为地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提供指导、协助服务,支持其建设并完善心理产品及心理服务方案,探索多种途径承接社会心理服务建设项目,重点打造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规范,有力配合当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培养专业化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要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确保社区(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各项工作良性运转为目标,组建一支结构合理、职责明确、训练有素、爱岗敬业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项目将对工作队伍开展系统性专业性培训,涵盖示范教学、面授研讨、网络学习、成长小组、实践任务指导、平台与工具支持等多种形式,并制定人员遴选机制、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服务运行机制、心理热线运行机制、社会机构扶植机制、宣传推广机制、信用评价机制等,以制度化管理推动社区(单位)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规范化运作。

  (五)开展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按照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面向社区(单位)各类群体,重点为特殊群体,围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层面,开展线上与线下相呼应、团体与个体相结合、咨询与转介相配套组织开展幸福讲堂等的多元心理服务。

  (六)注重研发科学化学术成果,提炼和推广特色经验。我们要组织心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教授成立项目科研小组,联合各地合作机构,结合属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工作,总结和推广地方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经验,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学术成果,为科学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六个方面的工作目标,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将按照公益项目的定位,根据基金会的章程和专项基金管理规定,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专业、透明、高效运作,实现项目预期效果,最大化发挥出它应有的社会效益。一是根据项目开展需要,规范项目管理与决策,由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所属相关基金组建领导小组和日常办事机构。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充分整合资源,推动活动有效开展。三是加强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组建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制定项目评估方法,实施项目系统评估。四是加强项目宣传,要加强同媒体合作,宣传优秀成功经验,提升项目品牌美誉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公众对社会心理服务的认知与认可,营造全民学习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五是不断实践探索,首批合作落地地点将选择已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社区(单位)进行,保证项目落地,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做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三、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

  (一)加强党的领导,保持正确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强调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超越了具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强化了党和政府的主体作用。我们一定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站在社会治理的高位,正确而有序地推进相关工作,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制度建设,落实政策保障。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十九大精神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文件,为我们开展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政策规定,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及其具体操作办法和措施进行积极探索,提出有益建议,促进制度保障,促使社会心理服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三)理顺各种关系,加强相互促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心理专业工作者、专业社会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群团组织工作者、社会志愿服务者、新闻媒体工作者都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紧密配合,发挥优势,形成合力,使社会心理服务落在实处。

  (四)倡导创新实践,不断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既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概念,也是一个切实的社会实践。社会心理服务面对的人群和问题是复杂的、变化的,我们一定要紧密的联系实际,积极的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相互沟通,搞好社会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传播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环境。

  同志们,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的力量齐心协力完成。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将发挥慈善组织的优势,结合社会工作的行业特点,与社会各界一道,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召,共同为加强我国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幸福中国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