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发言

张胸宽:政策推动+多方联动+实践驱动,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北京特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文)

发布时间:2019-07-20 浏览次数: 50次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民政局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胸宽在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作成果报告

  7月19日下午,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市民政局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胸宽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第三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果报告。讲话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值此我们伟大的祖国7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再次相聚在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共同品味过去一年我们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果,总结交流全国各省市、各方面的新经验,共同谋划新时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体现了我们社会心理工作者的大情怀、大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心理服务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由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并迅速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响应和落实,理论上百家争鸣,实践上百花齐放,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一、政策推动,高起点谋划社会心理服务

  近年,我市始终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当作大事抓,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统筹谋划、政策规范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一是宏观政策定方向。2011年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和2016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都将“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设立专门章节进行部署。2015年,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将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等作为常态化工作”。

  二是部门政策明格局。2018年,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委社工委牵头起草了《关于加强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重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心态培育、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工作队伍建设,从七个方面、28条措施,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服务管理、壮大人才队伍、完善政策法规、提供支撑保障。同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明确具体落实措施。

  三是具体政策促落实。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列为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在街道社区建设50个社会心理服务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便利的心理服务”的工作任务。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制定了《2019年在全市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建设的工作方案》。按照“一基地+多中心+广站点”工作模式,明确有钱办事、有人理事、有地议事,推行标准化“三有一化”建设思路,建立全覆盖服务网络,将社会心理服务延伸至社区,真正把社会心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多方联动,高效率推进社会心理服务

  通过在街道社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最基础阵地,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业务指导作用、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枢纽型”社会组织作用和各专业机构骨干作用,形成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合力。

  一是部门联动。整合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系统、卫健委系统、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力量,在市、区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二是资源联动。依托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心理服务资源和专业优势,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人才认证,行业管理结合社会工作师认证,建设科学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行业标准。促进政府部门与社会心理机构联动互动,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业机构,配备专业队伍,将心理服务资源配置到各层级的服务阵地,推进心理服务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楼宇。

  三是人才联动。从首都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心理机构中优选专家学者和心理实践工作者,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专家人才库,为社会心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理论支持。从基层社区中遴选1000名社工,建立社会心理人才储备库,委托专业机构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利用三年时间培养,锤炼一支有理论、懂实践、能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

  三、实践驱动,高标准供给社会心理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推动实践创新。我们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家庭多维互动。

  一是建立三种服务机制。引进专业机构,围绕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领域市委市政府关注、社会关切、群众关心等问题以及年度社会热点事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采样,使用情绪科学算法,抓取敏感源进行分析研判,对首都民众呈现的社会心态作出即时监测与分析,探索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机制。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合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疏导工作机制。通过制定危机干预应急响应流程,组建危机干预队伍,对辖区内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重点对象开展心理疏导服务,有效预防并及时应对突发性、群体性的重大事件。

  二是打造四级服务阵地。在全市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阵地,把各级阵地建设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供给站、社会心理知识宣传普及站、社会心态监测预警站、社会氛围营造站。市级层面建立社会心理综合服务基地,打造全市综合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心理组织培育孵化中心。在区级层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孵化中心和指导中心,在街道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通过配备心理服务设备,引进专业心理机构,为社会大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服务。在阵地布局上,进行统一形象设计,统一装修装饰,统一标识,统一宣传挂图等,实现项目规划管理。

  三是完善五项基本服务。整合各方心理服务资源和力量,落实心理知识宣传与普及、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疏导与干预、社会心态预警与评估、不同群体心理服务等五项基本服务。根据社区居民心理服务需求,面向社区各类群体,重点是为特殊群体,围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层面,开展团体与个体相结合、咨询与转介相配套、组织开展心理大讲堂等多种形式心理服务。在服务开展上,进行统一部署、统一指导,统一考核、统一督导,注重服务数量,保障服务实效性及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这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北京特点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断提升首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预祝本届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