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家观点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

发布时间:2018-07-21 浏览次数: 897次

 

  2018年7月21日,第二届心理行业发展促进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晓明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报告。以下是报告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心理服务”提高到国家政策的高度予以重视,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社会综合治理和全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地位上予以部署。作为新时代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如何切实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本次大会召开的意义所在。因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科研引领、系统设计,也需要扎实推进、实践创新,需要加强研究与协作,需要集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共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新局面。

  今天,我将结合“心关爱·进百城”公益基金项目,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如何建设中的几个相关问题,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汇报和说明。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价值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的战略决策。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定位于两大方面:

  1. 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刻,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

  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人们自然会转向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开始将重点由物质需要转向精神需要,不仅追求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生幸福,也追求社会和谐、安居乐业。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民心理建设,“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 立足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推进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使得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7年初始,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就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当立足于全民心理健康,“呼应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推进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上述两大方面,是心关爱基金项目实施的时代背景和政策依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出社会心理服务的必要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则凸显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由此也将心理服务需求推向了“刚需”的层面,显示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战略价值。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什么是社会心理服务?探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社会心理服务”的内涵。对此,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提法为“社会心理服务”,而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提的是“心理健康服务”,实际上,二者的提法只是立足点不同。社会心理服务更多是站在社会发展、群体心理的视角予以界定,而心理健康服务更多是站在个人发展、个体心理的视角上予以言说。但不论是站在社会发展的视角、还是个人发展的视角,关注的都是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前者更强调群体心理健康,后者更关注个体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将其统称为“社会心理服务”,将社会心理服务界定为:以提升和改善个体与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心理服务包括:个体心理健康维护和群体心理健康促进两大部分, 个体心理健康维护又分为:心理障碍矫治,心理适应调适和心理素质培养;群体心理健康促进又包括:社会危机管控、社会舆论疏导和社会心态培育。

  我们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工作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前者包括工作目标建设、工作内容建设和工作模式建设三大方面,后者包括政策保障建设、专业队伍建设和资源保障建设三大方面。

  三、心关爱基金项目的建设进展

  项目宗旨:立足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积聚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专业引领+行动推进”的运行方式,打造区域社会心理服务典范,培养区域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建立区域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平台,评估区域社会心理服务发展现状,助力区域社会心理服务深入发展。

  赵蓬奇理事长在前面已经介绍了“‘心关爱·进百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公益工程的6大模块的建设内容,因时间关系,我向大家汇报4项具体工作:

  1.建立起六级联合工作团队

  联合工作团队是在各地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的工作运行队伍,保障地区心理服务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主要由国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各地方一线优秀实践工作者、公益工程合作单位的助教团队与运营支持团队、各地市专职心理服务工作者、各地市兼职心理服务工作者及各地市的志愿者团队组成。

  高校及实践专家协同助教团队带领各地市的专职工作者开展专业学习与提升、实践指导与示范;运营支持团队结合各地市心理服务工作的实际,协调平台支持、人才培养、资源交流、机制建设等各类具体事务,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行;各地市专职心理工作者在专家指导下组建并带领兼职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实施具体心理服务工作规划,以此实现6级团队的逐层赋能,保障心理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联合工作团队力求用3年的时间,打造心理服务示范区,使其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地区专业队伍起到专业指导与工作引领作用,推动地区形成具有系统性、兼容性、开放性、形式多样、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与不断自我完善的心理服务生态系统的雏形。

  2.建立起四级联合培养团队

  联合培养团队是针对各地市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而建立,这支专业培养队伍主要由国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各地方一线优秀实践工作者、公益工程合作单位的助教团队、各地市学员中优选的组长组成。

  第一级: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团队,组织制定课程标准与大纲,开展服务体系的专项课题研究,参与各地区人才培养的专题培训;

  第二级:优秀实践专家实务工作团队,参与制定具体培训课程方案,开设体系化的人才培养课程,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专业人才的实践工作指导,在持续性学习与工作指导中将心理工作稳步开展起来;

  第三级:专业助教团队,负责整个培养流程中的跟踪指导,心理服务实践工作的计划安排,问题采集与指导,不定期组织线上微课答疑、视频指导会议及优质实践工作展示等;

  第四级:各地市学员组长,参与制定阶段性或全年心理服务工作计划,根据学习内容与实践工作安排组织定期主题式小组学习研讨,协同设计工作内容方案,交流反思应用效果,分析案例,优化提升。

  3.借力大数据心理服务平台,开展线上化管理

  互联网与大数据平台技术的搭载,是搭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性尝试,为各地区建立心理服务线上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服务工作专业资源,支持心理服务工作线上管理,搭建心理服务工作展示平台,促进心理服务工作学习交流,助力心理服务工作成果量化评估。以此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与高效化的轨道。

  4.开展专项研究,坚持科学引领

  组织心理服务领域的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围绕心理服务过程中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起中国社会心理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指导专业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开发心理服务方案,进行应用验证,总结地方心理服务经验,科学引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编辑优秀成果文集或心理服务工作年鉴,借助基金项目搭建的全国性心理服务工作展示平台,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评比与推介,带动全国范围内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作为新时代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心理服务事业迈上新征程;布局”健康中国”建设,开启了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新时代;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确立出了中国心理健康事业新走向。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是中国社会心理服务行业应尽的责任;家庭和睦、事业兴旺、安居乐业、健康快乐——是中国心理服务行业的应尽的义务,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启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事业的新时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