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果 > 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篇

教练式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9-07-15 浏览次数: 138次

  摘要:结合缺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人才人员的实际情况,“教练式”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从基层工作者实际心理服务工作内容出发,依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分阶段进行工作胜任力培养,工作人员的实践学习任务即为工作内容,以工作结果为考核指标,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教练式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专业人员缺少的具体表现:

  1、缺少具有胜任力的心理专业服务人员;

  2、现有在岗人员受训不足,不能及时投入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3、无有效专业人员培养模式,学历教育时限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鉴于专业人员缺少,特此建立教练式人才培养体系。

  以实践工作为导向,依托专家,分层培养,逐级赋能。

  1、心理服务专业队伍的培养是从实际心理服务工作内容出发,依照基层一线心理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事项从易到难的顺序,分阶段进行工作胜任力培养,实践任务即为工作内容,以工作结果为考核指标,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2、依托专家力量,确保培养专业性,分层培养,逐级赋能。

  项目邀请100多位专家共同参与指导,组建起一支4级联合培养团队,逐步规范培训内容,指导实践工作方案设计。针对服务人员的分层培养:开展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者的培养(分层培养专业心理工作者、助理心理工作者、心理服务志愿者);针对服务内容的分层培养:心理服务是面向广大的健康群体,不只关注心理障碍性问题,更关注心理发展性问题,服务指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行为,有效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将工作内容划分为心理教育、健康促进、心理预防、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等多个层面,围绕服务内容分层展开人才培养。设置优秀人才晋升机制,着重培养一批地方的心理服务专业种子力量,逐步实现其实践工作指导带领能力,在当地引领工作开展。

  


       二、教练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对象及目标

  教练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对象为服务在基层一线的志愿者、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从中优选出能够持续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师及助理社会心理服务师。

  (一)社会心理服务师培养目标

  1、 培养其具备社区心理健康理念宣传教育能力,开展诸如社区健康心理广播、心理健康文章推送、心理健康科普活动月等活动,引起社区内各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帮助社会心理服务师快速上手工作,扩大社区心理服务工作服务辐射范围,提升工作影响力;

  2、培养其具备对社区居民、社工志愿者及居民领袖等人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服务指导能力,开展诸如幸福讲座、家庭教育讲堂、主题电影展等活动,让这些人群掌握自我心理调适及针对普通居民心理服务能力,推动多方力量协同促进居民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居民满意度,增强获得感;

  3、培养其具备应对社区重点群体(如:妇女、重点青少年等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力,开展诸如青少年自控力培养、反对家暴微电影展、以善养德的主题教育活动等工作,助力社区安全治理;

  4、培养其具备开展针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能力,开展诸如隔代教育主题讲座、生命教育与哀伤辅导类主题电影展或团体辅导、生涯规划指导大型活动等工作,提升老人及青少年群体效能感,产生认可。

  (二)助理社会心理服务师培养目标

  1、提升助理社会心理服务师工作效能感与幸福感,降低工作倦怠,产生对心理工作进一步理解;

  2、 培养助理社会心理服务师具备配合社区社会心理服务师开展社区居民心理教育、健康促进类工作的意愿及能力,建立多角色协同配合促进居民健康发展机制;

  3、 培养其能够借心理学视角及相关技术方法优化社会工作开展,增进与社区居民关系,构建和谐积极社区心理健康环境;

  4、培养其提升对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常见问题识别能力,掌握个别会谈技术、冲突处理策略与技巧等,了解危机事件评估及帮助机制,降低社区危机事件发生概率。

  三、十二项能力的教练式培养模式

  围绕基层一线心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具体培养以下能力:

  (一)自我心理健康调节能力

  1.了解自我觉察、自我探索与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并增进自我的觉察与成长。

  2.了解心理工作者的自我成长对其助人专业角色的影响。

  3. 能应用所学于个人日常生活中,并增进个人心理健康。

  4. 培养乐于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兴趣与态度。

  5. 提升自我价值感,并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缓解自身压力,让工作更有效,生活更幸福。

  (二)工具操作能力

  学会使用社会心理服务线上平台:宣传性平台、学习性平台、工作管理性平台、工具资源性平台、资源联动性平台、训练性平台,运用多种云平台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音视图文推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心理预警机制等服务。

  (三)沟通协调能力

  掌握基本倾听技巧、影响技巧、沟通中的非言语技巧、情感反应等,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倾听;掌握不同工作对象的沟通特点,如:与儿童的沟通、与青少年的沟通、与老年人的沟通等;掌握不同情境的沟通技巧,如:如何传递坏消息,如何告知员工被辞退信息、如何与恋人和平分手、如何向儿童传递父母过世的消息等;能够胜任自杀防治守门人的工作,掌握1问2应3转介的技巧,扮演「关怀、支持」的角色,能够在对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看到他所发出的讯息,也能适时的给予鼓励并提供资源协助,陪伴其走过死荫的幽谷,走向光明的未来。

  (四)心理热线接访能力

  掌握基本倾听技巧、影响技巧,能够通过电话或在线咨询的形式,倾听来访的困扰。同理、共情来访的感受,安抚来访的情绪,能够识别危机的个案,进行初步安抚与转介。

  (五)心理活动策划能力

  525心理健康活动日、心理健康专题交流会、母亲节、父亲节、妇女儿童等节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事、不同需求策划实施相应主题活动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需求评估、心理类社会时事热点专题讨论、海报宣传、组织讲座、组织团体活动、突发危机事件危机干预专家组织等。

  (六)科普宣讲能力

  开展诸如幸福讲座、家庭教育讲堂、主题电影展等活动,让这些人群掌握自我心理调适及针对普通居民心理服务能力,推动多方力量协同促进居民心理健康发展。

  (七)心理普查能力

  能够利用心理测评量表开展心理普查工作,针对一般的发展性的心理量表结果能够解读,例如:生涯测评、性格测评等;能够辅助专家实施人格测验、抑郁测验等专业量表的施测。

  (八)团体辅导活动带领能力

  能够组织实施团体辅导活动,而非游戏或纯粹的活动,团体辅导活动是指兼具心智与行为运作的活动,需通过实践、体验与省思,建构内化的意义;「游戏」和「活动」的差别在于「活动」具有目标及反思反馈,而非仅娱乐性。

  (九)训练营带领能力

  能够设计探索性、拓展性的系列活动,使组员能够在新奇、冒险的情境下经历一种新的体验,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训练并提升耐挫力、领导力、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反思延展到自己今后的的生活中。

  (十)心理疏导能力

  能够进行浅层的心理困扰处理,能够引导来访者梳理现实的困境,认清现状,发现自身的力量,面对现状,克服困难,并在生活中积极应对。

  (十一)个体咨询能力

  能够有效地掌握心理咨询的三阶段模式:探索领悟与行动三阶段模式,针对儿童、青少年、早期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各种议题展开心理咨询工作,能够有效开展危机干预及创伤的疗愈。

  (十二)团体咨询能力

  能够运用团体的力量,以八至十二人的小团体形式,透过团体成员的经验分享,以不评价的建议、实际体验及在团体中学习沟通与人际互动,去帮助团体中的成员,去应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而获得行为的改变与认知的成长进而改变自己的困难,诸如人际关系的困难、夫妻的冲突、家庭的议题、亲子的困难……更深入的问题可能会有生涯规划、药瘾、酒瘾的戒治、情感议题与社会价值的厘清等等探索。

  四、教练式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教练式人才培养以多元的教学方式,结合网校理论课程学习、定期集中面授实务训练、角色演练、专家心理服务观摩、学员上台报告、学员实作、个案研讨等多元形式,从理论到实务到实践再到督导,利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将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工作,在工作实训中学习。

  分阶段优选培养,普及培养、提高培养、重点培养、领雁培养,专家通过受训学员学习、工作执行中的表现,进行评优选择,培养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心理工作人员。

  五、教练式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

  发挥专家优势,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共同成立研究基地,促进心理应用实践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开发实施等。联合美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 100 多位权威专家,专业引领,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由专家带领成立科研小组,开展应用研究,推动心理服务事业向前迈进;扶植当地种子力量,使其具有“造血功能”,保障心理服务工作的科学专业性、可实施性以及实际工作成效。目前该模式已在无锡、北京、深圳三个区域落地实施,获得各地积极响应,培训工作仍在有序开展中,获得各地政府及学员的认同。

  京师博仁(北京)科技发展股份公司

  杨国太